加载中...
logo

“观象”解读

时间:2020年01月15日 信息来源:河南奇石网

1.jpg

2019年,观象泰山雄起般屹立于业界,并受到业界持续地高度关注。许多朋友喜欢观象,前来观象参观交流。至于为什么取名“观象”、“观象”二字如何解读、又出自何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解读一下“观象”。


“观象”一词在典籍中最早有两个出处,一是《尚书》,一是《周易》。


《尚书.尧典》中记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意思是,尧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之象,掌握其规律,以确认时节告诉民众,便于农事。 


2.jpg

  

由此可见观象的最初意思观测天象。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节,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这也是古代天文学的开端。


《尚书》厡称《书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


3.jpg


另一本明确提到“观象”二字的古代典籍是《周易》。


《周易.系辞上》记载:“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凶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思是古人观察卦卜之象,用以推测吉凶变化。


《周易》又名《易经》、《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卜筮之书,其主要内容为卦象。虽是筮占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经孔子编篆而成,因之成为儒家经典,其“含盖万有,纲纪群伦”,为五经之首。


4.jpg


《尚书》虽在五经中学术价值最高,但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了多次的曲折离奇和变化,其中已掺入了不少伪造的篇章,因而为谨慎起见,学界目前更多的以《易经》的有关记述为最早起源。


由上可见,无论《尚书》还是《易经》,“观象”最初的意思都是“观察现象”,是科学观察与推测,意在探究现象后面所隐藏包涵的内在规律,如同现代人所做的科学实验,而不是封建迷信。它是人类天文学、哲学的早期活动,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天文学的起源也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只是因为有些后人不求甚解,借推卦算命并装神弄鬼混口饭吃,才坏了祖宗的名声,引起了误解。


清代学者毕沅在其著作《夏小正考证》中首先提出“观象授时”的概念,十分简约形象地表达了先民在上古时期制历依据天象观测的事实。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都是观象授时的时代。 


5.jpg


为了加深对“观象”的认知,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象?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象”,或称“物象”。“象”有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象是《易经》的根,无象则无《易》。


我们不妨先看看前人的点滴记载,以粗略了解“象” 的内涵演化。


《黄帝内经》中说:“观象明礼”,这里的“象”,是指某一食物,你眼睛看到的都是“象”。礼:同“理”,是道理、规律。


6.jpg


郭璞《山海经注》指“象”为 “兽之最大者”,象因“最大”具有了原始的审美意义。


按照象的特征描摹的称为 “图象”,继而如韩非子所说:“人希见生象也……,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 ,这样,“想象”便产生了。由此,象由稀有之物,经由各种特征的描摹与提炼而成为一种“概念”,作为概念的“象”具有“包罗万象”之功。“象”用哲学语言表达,类似于康德所说的“表象的杂多”。


7.jpg


“象”由“兽之最 大者”逐步演变为一种思维方式乃至无所不包的“道”。《道德经》说:“执大象,天下往”、“大象无形”,这里的“大象”即是道。道是无状之物、无物之象。


《易经.系辞》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对于方位来说是东西南北,对于时间来说则指春夏秋冬,“象”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万有的原型,在传统文化概念里担当了造物万能的道的角色。


8.jpg


象是万物的原型,物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万物。在天地间不断的变化中,先产生了所谓的象,由象而生器,所以《易经.系辞》中又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在这一变化中是因象而成形的万物。


最后,再简要探讨一下美学之象。


作为审美意义上的象,则是由客观的物象开始,由想象的思维开启的审美活动全过程。象是独立存在的客观景象,即物象,而客观的“象”所依赖的审美路径则是由“观”而来。


9.jpg


注:本文引用了李昌银先生《中国赏石美学》中的部分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15665313125722028.jpg

新文章
门文章